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

时间:2024-07-01 21:29:28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2

知识与能力: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

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提示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教学方法:

想象描述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步骤:

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5分钟)

教师评点: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看来同学们学过的成语很多而且记得很牢,今后继续努力。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想:

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做的什么事?

(这个放事发生在江上。江中有一“小舟”,舟上立一佩剑之人。他…...在船舷上刻记号、捞宝剑。)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剑掉到哪里?

——“自舟中坠于水”

2.宝剑掉进水里,让人多着急啊,那个人会怎样做呢?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找得到剑吗?

——不能。

4、为什么?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三、想象情境,领悟寓意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引导想象,续说故事。

师:是啊,他这样捞永远也捞不着宝剑。可他是否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谁愿意帮助他,给他说说道理?(模拟情境续说故事。)

3.拓展: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四、作业:

1、练习:二、三

2、《训练册》

五、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法学法:诵读法,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探究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篇幅大都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写法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此处隐藏18194个字……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3、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文言文说说故事。

5、无标点朗读课文。

6、生理解寓意。

思考: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

(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

(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8、你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则寓言呢?

三、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个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四、作业布置

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如树和斧子、蜜蜂与花朵、画笔和颜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11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⑸居数月(居:)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⑺死者十九(十九:)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