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5-12 15:08:34
《皮囊》读后感14篇

《皮囊》读后感1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皮囊》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读后感1

好看的皮囊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语言。

而“皮囊”一词如此之火却不是因为《皮囊》这本书,来自同学的强力推荐,偶然书店翻到,便被第一章的阿太所吸引。提到老太,我总是想到鲁迅先生的《闰土》里的豆腐西施,然而不同于豆腐西施,阿太是一位睿智、淳朴、果敢的智者,也许你会说,是不是太夸大了,然而艺术来源生活,生活平淡却不平庸,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我所远远想不到的,所孕育出的智者又岂是历史上的所记录的寥寥者。

随心所向

你知道对阿太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当属: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人们总是在探究肉体和灵魂的关系,然而那么多探论各说其词,真正能说服我的却是阿太,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何处。有过快跑吗,跑到极速,总有种灵魂脱离肉体的快感,自在飞奔,不受约束。肉体的束缚感往往让人失落。然而肉体的作用却也不能否认,他辅助我们,随心所向!

人性

文章中主要讲述作者的周围的人,许多文章歌颂为伟人、歌颂历史,却往往忽略最亲近的人,所以有了这么一句话: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文笔真挚,感情充沛,那些故事汇集到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算是特别丰沛的人生经历。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庆幸读到这本书,看看不一样的人生,看看黑狗达的过去,能让我们珍惜现在,珍惜身边人,珍惜本心,守护真心。

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更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愿你走过人世喧嚣,归来仍是纯真少年!

《皮囊》读后感2

蔡崇达的这本书,我在其出版了五年才第一次看,总是挂在榜上,却迟迟没能完成。终于,趁着次旅行在长白山的酒店和来回的路上,把它读完了。

读过之后,谈不上感想,因为已经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达评论过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种胸闷的压抑从翻开的第一页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半过,他讲完自己的家庭开始讲朋友,这才好过来。情绪是始终随着他的叙述变化的,仿佛自己是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亲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内心的一个小人,一直站在他肩头陪他一起经历,他的每个表达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却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认识他,但读完开始很想认识他,甚至于,开始有点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发生“关系”的欲望。也想问问他,真的想明白了没有,那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整本书就是蔡崇达自己的皮囊,一个由原生家庭,亲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凑起来的人。他选的这几个故事,恰恰是对他人生最好的一个小结,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这个人的内心,通过别人的视角,更细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沟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为之,我看懂了,并且入迷出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整本书就是蔡崇达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张《皮囊》应该讲的是他的信仰,他内心神域的部分,来自阿太,组成灵魂。《母亲的房子》应该是构成了他爱情观和坚韧性格的部分,来自母亲,那种沉默笃定的坚持。《残疾》虽然自始至终说的是性格暴躁,因残致郁的父亲,但其实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达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面是他开始面对生死之惑的顿悟,而《张美丽》则是他的初恋,是他的性开窍期,也是对美丽的追逐与自惭形秽的对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种从三个人的视角反复发生变化的微妙,那种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负与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负面作用,以及最后现实的反转,残酷却又血淋淋的美,甚为震动。虽然,时期有重叠和对不上的,但朋友的几章我认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梦,《厚朴》是他的热血梦,《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欲望,在生命的时间轴上不断消亡,开始思考,开始回答,开始有朴素的愿望。

我最喜欢他书里的几句话,精准又透着玩味,-他从香港阿小那里传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这样的人,还因为出身,总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泥土味。这使得他们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乐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欢某种精致的土特产一般。

-多么贫瘠的想像力,连想像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书的最后,他希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而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掷地有声

《皮囊》读后感3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 ……此处隐藏9258个字……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作者就算在外打拼,也知道自己永远是个有家可回的人。不幸的是,父亲半身瘫痪了。为了让父亲振作起来,他们一家人都传递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及一种对彼此,对未来的信心。父亲在台风来时还坚持要出去练习走路,也能看出父亲对这个家很有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给他带来的苦难的不屈服。这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但命运终究给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努力并没有结果,他半身瘫痪的状况并没有因他的每天练习而改变。最后因为他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竟然有了一种小孩子的脾气,这或许是他瘫痪后唯一能让他振作的生活方式。他对生命更是释然了,这也是他对生活最后的屈服。作者得知父亲走的时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开幕式正在倒计时的时候。这时候是全世界的狂欢,但没人知道,这一刻,作者的世界崩塌了;这一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让作者感触最深的,大抵是和父亲一起做手术但后来却不知踪影的一个男孩及他的父亲吧。他突然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一个人活在过世界上的痕迹,被风一吹被,或者沙子一埋,就不见了。

这本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 "阿小和阿小"这个篇章。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读出了作者自以为的卑微。刚刚认识香港阿小的时候,作者面对一个社会上游人士,嫉妒他抢走了些许赞扬他的目光,又因为他时尚的玩具,穿着和思想而自。因此,当他读懂了香港阿小与他不一的心理的时候,他选择了疏远。但有钱并不意味着全部,香港阿小也很孤独,他心里装着骄傲,却失去了孩子般的童年。长大了,作者来到了北京,诺大的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当他走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总能轻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在那个小村子里,虽人少条件不好,有的却是存在感。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作者的人生,感受到他曾感受到过的事情,他写下的是刻在骨头里的故事,留下的是那些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13

周末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媒体渲染的是刘德华为这本书写了序,“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说的真好,因而好奇买来一看。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很多时候,我也有考虑过关于死亡的事。记得小时候,和祖母感情好,她虽然眼睛不好,但是总有许多做不完的针线活,可穿针对她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小小的我就是她的眼,在整个漫长的寒假我都要陪着她坐在炕上给她穿针,一根接一根的长线。在枯燥乏味的沉静中,她也会絮絮叨叨的给我说一些我听不懂得话,好让时间过得快一点,这些话包括展望我的未来,预测她的老去和死亡,那时小,搞不懂未来,但是知道死亡的含义,就是躺在地上永远不起来,还要被埋在地下永远不相见。每当她说到她将来死了如何,我就哭起来,活也不干了和她闹,说你不准死,你死了我也不活了,她哈哈大笑说人总是要死的。那时候就不明白,人为什么非要死,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人。现在明白了,世上如果有一件事非做不可,那就是死亡了。所幸祖母现在还陪伴我,我每个星期都给她打两次电话,她总也有说不完的话,不过也多是重复,大抵是担心我的未来,说我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拮据,怕我没有遇到好人,过得不好。直到现在,我一想到祖母有一天还是要离开,就难过的想哭。我是希望人死后真的有灵魂的,那样她就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的看着我,抬头三尺,我说话她就能听见。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魂遭受折磨。

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关键是普通的坦然,普通的欢喜,没有精心算计的疲惫,没有强颜欢笑的虚伪,灵魂可安放,精神可寄托,此生便可无憾了。

《皮囊》读后感14

“我知道,即使那座房子终究会被拆除,即使自己在一段时间里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我也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从一句话,就爱上一本书,我想也许这就是蔡崇达这本《皮囊》的魅力所在吧。简简单单的文字,带着一份浓浓的亲情,留在我们心中的就是那份久久不散的感动。这本书是蔡崇达依照自己的经验而写成的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一点点的向我们讲述着自己人生之路上的那些坎坷经历。还记得韩寒曾经评价这本书的时候说过“好的文字往往会带给人们两种阅读感受,一种是一口气读完,一种是舍不得读完。”而在我的感觉中,这本书是兼而有之吧,总想着一口气读完,是因为被生活中那些简单的故事而吸引,不舍的读完,是合不上那份源自生活的启迪和感悟。

也许对这所房子来说,曾经全家都是反对的。父亲中风瘫痪,住院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而这个时候,母亲执着的盖那所房子更是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饭桌上吃的永远都是那些“来历不明的菜”,生活里永远都是那些无休止的争吵。没有人会理解倔强的母亲为何一定要盖起那样的一所房子,让原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的雪上加霜。就像是作者所说的“那是一份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任性,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可母亲还是坚持的去做了,自己一个人承受了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只为了哪一所房子可以尽快的盖起来,甚至自己亲自动手设计,把作者的学费也拿了出来。

其实自己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曾经以为这是一个多么任性的母亲。那些小小的倔强在少女身上可能是值得人们赞扬的品质,但在一个中年妇女,有家有业的人身上,又像是一份不负责任。只是当我们一点点的读着那些文字,又会满满的被这个母亲所感动。让我们思考着是一份什么样子的坚强才让她抗下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难,为了有一个家而承受了所有的压力,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心酸。是呀,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瘫痪的父亲看到这个家依旧是那样的完整;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子女们知道无论多难,风风雨雨中总有一个家可以回;有这样的一所房子,可以让她自己知道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垮。

那一所房子,或许早已经不再是一个住的地方,那是一种信念,一种归宿,一种温暖。让每一个人在外闯荡的孩子知道又一个人在默默的守护着他们。让无法面对的坎坷看起来也不过就是如此。“回家”我相信无论是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欣慰的词,而这样的欣慰,就来自于母亲那些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倔强,就来自于那些无数苦难中的坚持。因为有你,所以我有家可回。因为有你,无论生活中有多少风雨,都让我们相信总有阳光。

《《皮囊》读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