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01 19:22:37
看见读书心得

看见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见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见读书心得1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见读书心得2

柴静的《看见》,我喜欢,语言可以朴实到可爱的程度。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如果有人看着这个说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这样的"表演"修养,好好修养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练好了,这样就可以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出来。

也许是社会冷漠的程度太深,让我们中有的人真的对现实中的'温暖也不那么相信了,仿佛只有电影电视剧中的温暖才是我们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赏的,生活中的真实可感的温暖,却变成了"表演"。这难道要去责怪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温暖的人么?你表达出那么多的温暖,是想让我们这些惯于冷漠的人显得太冷酷吗?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静的错?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对柴静的认识是遥远的,可以肯定她不认识我。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关注柴静,她也许会因为名声在外多了些客观的压力,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勇敢的,所以她当得起任何的评论。

看见读书心得3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她在工作中的采访新闻和事件,但她并不是在简单的去描述这些片段,用这些片段去展示她的辉煌与荣耀。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着不断犯错、不断推断、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她在写的,其实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思考,独立的思考,摆脱自我影响的思考。何谓成功,在我看来便是平和,宠辱不惊。如何能够平和,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自知自己是个普通人,尊重自己的内心学会平和得制定目标和计划、判断得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平和很难达到,至少目前的我做不到,这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过程,不知十年后能否做到?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 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胡适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我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看见读书心得4

对于名人,我总是有一种强烈的“窥视欲”。有时似乎超越了那种所谓的“欣赏”。我暂且把这种心理戏称为“八卦心理”,只不过八卦的对象在变罢了。我觉得完整的了解一个人得背景,才能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一个人,不管是她 ……此处隐藏8625个字……书心得11

在《看见》中,柴静在序言中写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藏在无意识之下。”“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直到反复翻阅这本书特别是第十一章才能较清晰地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第十一章讲述采访一位在热传视频中笑着把猫踩死的女主人公与拍摄者的故事。再读故事发展的背景时,我如众位网友一样,为小动物生命的失去感到愤怒与痛恨那个踩猫的女人。我并没有养宠物或与小动物有深切的感情,但是当想像有这么一个无力反抗的小生命被残暴的人类剥夺就感到心痛。我希望恶人有恶报。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视频女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心中的“白衣天使”——护士,而拍摄者是我认为应去揭示真相与罪恶的记者,我接受不了这种反差。

作者与同事来到视频拍摄地。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了解到拍摄者是为了比自己一个月工资还高的收益去违背自己的善心拍下视频;视频原发布站的负责人解释它的网站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给恋足者交换关于足部的视频,而踩踏小动物的视频是一个极端的分支存在;女主人公的公开信道歉:“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地犹豫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只是发泄无辜小动物的身上,成为不光彩的角色……”

当世事慢慢被拨开因愤怒而带来的尘土时,我忽然懂得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我现在有些同情这个抑郁的离异女人,但我不认为它可以把残忍地踩猫的责任推卸在自己脆弱的心理。我同情这个女人,甚至理解她的苦楚,但我选择不原谅她的行为。我仍然希望做错事的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同的是,我现在的选择是基于我能较清晰地看到事件本来的面貌、不带偏见做出的。

但在生活中,很多报道与调查,都是站在高尚的角度去同情表面弱势的一方,我们通过阅读报道并不能客观地认识事件的面貌。甚至,我们很容易被这种模式影响。在读报道时,我们对弱者感到心酸同情,谴责相对的强者,为自己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简单地被感动到一塌糊涂。有些人还以为自己就是站在道德的高地,同情弱者就是高尚的`。他们用恶毒的话语攻击与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哪怕那个人只是对相对弱势的一方中某些被忽略的细节提出疑问。柴静写的序言“人常常被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

爸爸从小就和我说不要人云亦云。爸爸是想要我不要不经思考不经判断就对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表达观点。想不人云亦云就要从蒙昧中睁开双眼,从所谓强硬的“政治正确”的狂叫中重托出来,我知道这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成长需要我承认我过去的无知、愚昧,更要在了解事件时暂且放下自己对事件第一印象以免情感阻碍自己判断的能力。

我依然迷惑于善与恶的界线,这种界线也许需要一生去寻找。但此时我希望我能先睁开双眼客观认识事物原来的面貌,若像第十一章题目中“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也是我的幸运!

看见读书心得12

现在书的市场鱼龙混杂,有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买哪本书来读,经常是很多书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学校举行的教师读书活动中,老师们群策群力,推荐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好书,在工作之余,到书海里畅游,让我们觉得自己依然年轻,自己和这个世界依然紧密相连。好享受那种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如饥似渴地读完一本再去读另一本的感觉,很充实、很快乐、很甜蜜。

对于柴静,以前只认为她很另类,很多年轻漂亮的主持人都积极寻找嫁入豪门的机会,不惜嫁给能当自己父亲的富翁,她没有。她不浮夸、不奢华,普通、真实。真正地认识她缘于读《看见》这本书,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倔强的小姑娘,她带给人令人振奋的一股力量正能量,而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正能量。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每一篇报道都条理清晰、语言简洁、丝毫没有废话,这也正是做教师的我应该努力学习的地方。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

当把这本带着油墨香的《看见》捧在手心儿里时,首先,书的封面让我一看便亲切得不能自已,作者那恬静的笑容被一群纯朴的笑脸包围着,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开篇直言不讳地表明来自思想深处的观点: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而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的'确是在用一个成熟记者的思想和平实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谛。

我天生没有什么机灵劲儿。这是作者刚到央视工作时,面对男同事们的戏谑而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几杯水。类似的镜头对每个人来说都感到很真实,因为很多人都经历过。但随着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儿,还有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对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渐渐成熟起来,并且能冷静地面对世间的一切苦难。就像作者在书里说得: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这句话似乎给萎靡的人注射了鸡血,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会自然而然地对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反思和评判。

有人说《看见》这本书的内容除了给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记录得是自己的成长。这话我觉着挺在理儿。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写了一个去新疆地震采访的镜头: 路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一颠簸,我和巨大的德国搜救犬一起滚倒在厢板上。它一声不吭,从我的身子底下挪开,把大尾巴抽出来,厢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着我,等我爬起来了,竖耳拧头目视远方。没有真实的经历,你怎么能编造得出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

而真正让人惊心动魄得是关于作者记录探寻事实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负责人看看录音杆: 这个毛茸茸的东西不能进。这是因为录音杆不能消毒。面对这样的危险,作者坚定地说: 那让我进去,我可以消毒。看到这里时,作为一个读者,我的心已经热血沸腾!虽然没有作者那种经历与豪气,但她无私无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对汶川地震的细节描述中,让人产生更多对生命的珍重和亲情的思索。要说谁不怕死亡,那真是睁眼说瞎话,但当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来临时,亦或者说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还没来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后,那种痛心疾首的体会似乎无处渲泄!而作者在书里对人类中人性的解读,特别是对生活在底层人的关注和敢于为老百姓说话的胆量,刹那间就将读者的心疏导开来。

读完这本书,突然对写作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有时候一个人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千万不能瞎编,要尽可能地让我笔写我心来还原事实真相。作者用记者敏锐的眼睛观察,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就这样在平淡中用内敛而朴实的笔触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我们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如果把每个孩子都能培养成说真话、做真事的人,我们的民族何愁不振兴,我们的国家何愁不强大?

谢谢,柴静《看见》。

《看见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